人民和公民的区别(“人民”是谁?)

100人浏览   2024-08-31 10:36:50

“人民”是当代政治话语中出现率最高的词汇之一。但是,这个概念的含义丰富多变,想说清楚并不容易。

01

“人民”由“人”和“民”两个字组成。如果详细考察,会发现“人”和“民”并不是一回事。

第一,“人”比“民”更宽泛。所有人都是“人”,但只有部分人是“民”,比如官不是民。

第二,“人”可数,“民”不可数。人是一个又一个,有血有肉,民则是一个整体,是一群组合。

第三,“人”相对于动物、植物,“民”相对于官员、精英。前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后者侧重社会内部关系。

“人民”由“人”和“民”复合而成,因此同时包括着“人”和“民”这两个字的内涵。

02

在中国古代,“人”与“民”也是分开用的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“人,天地之性最贵者也。”“民,众萌(氓)也。

简单说来,“人”指的是具有较高地位的人,主要是统治和管理阶层。“民”往往是奴隶、群氓、草民等底层民众。

宋朝大儒朱熹在为《诗经》作注时,写道:“民,庶民也。人,在位者也。”再次印证了“人”与“民”的这种区分。

到了现代,“人民”具备了新的内涵,不再只是“人”和“民”内涵的简单相加。

《辞海》中将人民作了四种解释:人类、百姓、与敌人相对的涵义、与精英相对的涵义。
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则直接将人民解释为: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

可见,“人民”概念不再有阶层之分,而是无差别地泛指广大的社会群体。

03

在西方,早期的“人民”(people)一般指共和国的“国民”,也就是奴隶主和自由民,不包括奴隶

近代以后,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。人民与公民、国民等词,都泛指所有的社会成员

“人民”与“国民”、“公民”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在于,国民强调国籍,公民强调权利与义务,人民则作为政治术语更强调群体性和政治性。

在西方的政治学概念中,人民有两种含义:

广义上,指国家主权的构成主体,是包括统治阶层、被统治阶层在内的一体化的概念;

狭义上,指除统治阶级外的被统治者,他们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,形成世界人民的大团结。

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,“人民”普遍是作为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。取得胜利的政党,都会将人民视为自己的依靠力量。

法国思想家卢梭,则提出人民主权学说,强调人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。

此后,“人民”通常指国家权力主体,比如许多国家机构用人民修饰,就是表示权力属性。

04

理解“人民”概念,要避免一些认知上的偏差。

比如,不能将人民看成抽象整体,而忽略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。高尔基曾经批评这种笼统的人民概念:

“在他们看来,人民是智慧、美德和善良的倾向,是包容一切高尚、正直、伟大开端的、近乎神圣的统一体。我可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民。我见过的有木匠,有码头装卸工,有泥瓦匠……”

再如,不能把人民看成片面的个体,用个体利益混淆整体利益。人民利益是绝大多数人利益诉求的集合,不能以个人代表人民、以个人代表组织,更不能空喊响亮的口号却干着利己的勾当。

此外,还要避免把人民看成乌合之众。有一种精英主义的观点,认为群体状态是不理智的,原始冲动和幼稚行为更容易裹挟大众。这种观点,在实践上往往导致不尊重人民,甚至以政治工具的方式对待人民。这就忽视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,违背了唯物史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