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上看到这个话题,脑子里就冒出好几条端午节习俗,稍一停留,发现自己其实也没好好想过这些习俗的意义,于是,决定停下来梳理一番,以增加对传统习俗的认知,也分享给各位头条的朋友们。
端午节,也叫端阳节、午日节、五月节等,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,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很多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端午节也被称为“五毒日”,人们为了避瘟祛毒,赶走霉运,期望家人平安健康,所以,很多习俗与祛病、防瘟疫、增强健康有关。
【01】吃粽子
之前只知道各地粽子的形状、用料、甜咸不同,最近在头条上发现,在糯米浸泡、蒸煮时长、裹法等细节方面也有很大差异;充分体现我大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存。
吃粽子寓意很多,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,他因楚国战败投汨罗江殉国,后人裹粽子寓意着要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虾所食,同时也寓意着人们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。
其次,现在高考时间在端午节前后,人们以粽的谐音祝福高考学子高粽(中),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。
【02】赛龙舟
赛龙舟起源也与屈原有关,人们划着龙舟在江面竞渡、河面上竞赛,驱赶江中的鱼虫虾蟹,不让它们吃食屈原的身体。
这几年端午赛龙舟比较流行,家附近的五里塘河,每年都有社区组织,这是端午节最聚人气的习俗吧,每一场比赛,河道上都挤满看热闹的市民,锣鼓声、呐喊声、欢呼声交织在一起。
【03】 插菖蒲艾草
城市里,每到端午节前,农贸市场、路边农人的小菜摊上,都有卖菖蒲艾条,不少人会顺手买一小把,在端午节那天挂在家里门上。
这方面,农村人就大方多了,一般会提前一天到田间地头割一大把艾草,再到小河边挖一堆菖蒲,到端午节那天,阔气地把家里每一个门窗都插上菖蒲艾条组合。
插菖蒲艾条的意义,说法也比较多,一说驱蚊、驱邪、祛病、防瘟疫等等,以保家人平安。
也有“男是菖蒲,女是艾”一说,传说是为纪念一对因误会而双双跳进池塘殉情的年轻男女,后人为他们的故事所感动,让他们端午节那天像菖蒲艾草一样相守在一起。
【04】配香囊
香囊内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、干艾叶等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具有辟邪驱瘟的寓意。
现在社区组织端午节活动,都会包含裹粽子和手工制作香囊,自己做一个,挂在家里,既驱虫,又有成就感。
【05】吃三黄
各地三黄组成不同,我知道的有黄鳝、黄瓜、蛋黄、雄黄酒的不同组合。
黄鳝:端午节前后,是黄鳝肉质最肥美的时候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微量元素以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,营养滋补,味道鲜美。
黄瓜:黄瓜是此时的当季蔬果,黄瓜中含有的维生素C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,可达到抗肿瘤的目的,还可治疗慢性肝炎。 黄瓜不但营养丰富,而且具有保健功效,且具有一定洁肤增白、祛斑抗皱、护肤防衰、消炎疗伤等功效而享有“厨房中的美容剂”的美誉。
蛋黄:在以往,鸡蛋鸭蛋算是难得的营养食品,记得小时候过端午,每个小孩都会带个用小网袋兜着的红壳鸡蛋,大人老跟小孩说不要一次吃一整个蛋黄,吃多了过桥会头晕,小朋友们私下认为是大人不舍得给孩子多吃而已。
雄黄酒: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,据说可以驱邪解毒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
其实吧,不管是哪个组合,都是营养健康美食,增强体质,提升免疫力。
【06】躲午
传说一:端午是天地交泰、阴阳相争的日子,因此有“躲午”的习俗,意为避免正午时分的阳气过盛,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,尤其是抵抗力比较弱的老人、小孩、孕妇以及体弱的人。
而农历五月之所以被称为“恶月”,除了气候的原因,还因为此时毒虫出没,容易引发各种疾病。
传说二:龙王要在这天洗晒,所以端午节午时之前,不要洗衣晒衣服,万一这之前洗晒了,收衣服的时候,要在烟火上熏一熏。
古人的智慧不可低估,龙王之说的背后,大概也跟“五毒”有关吧,这天阳气上升之前,大概病毒比较多,等太阳晒过杀菌之后再晒更好,烟熏或许也是为杀菌。
【总结】
总体来说,端午的这些习俗主要围绕两点,一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也是世世代代的人们,对祖国安宁、人民生活美好健康的期盼。
二是端午时节,因气候原因,病菌病毒容易滋生,毒虫出没,人们容易感染各种疾病,所以先人们采用各种方式祛虫辟邪,赶走霉运,又通过滋补身体增强体质。
仔细梳理,发现这些习俗的背后,除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更蕴含着古人非凡智慧。
不同地方,有不同习俗,同样的习俗在各地也有差异,欢迎大家交流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