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名茶有哪些名字(中国十大名茶你知道吗?)

100人浏览   2024-08-30 10:47:10

第一名:西湖龙井

所属茶类:绿茶

产地:浙江杭州

品质特点:外形扁平、光滑、挺直、绿润、匀整,香气清香持久,滋味鲜醇爽口,汤色嫩绿明亮,叶底细嫩成朵、嫩绿明亮。高级的西湖龙井有“色绿、香郁、味醇、形美”四绝佳茗之美誉。

其他:清代乾隆皇帝四次到西湖龙井茶区天竺、云栖、龙井等观看茶叶采制和品茶赋诗。曾作《观采茶作歌》,还曾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,即我们常听说的“御前十八棵”。


第二名:武夷岩茶

所属茶类:乌龙茶

产地:福建武夷山

品质特点:首重“岩韵”,香气馥郁、具幽兰之胜、锐则浓长、清则幽远,滋味浓醇、厚滑、回甘,外形壮结、匀整、青褐润亮呈“宝光”、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(俗称“蛤蟆背”),叶底“绿叶红镶边”。

其他:武夷山地质构造复杂,不同的地质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山场。当地有“三溪、七潭、九曲、十二涧、三十六峰、七十二洞、九十九岩,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,株株传典故,泡泡传神奇”的说法。最有代表性的山场就是“三坑两涧


第三名:祁门红茶

所属茶类:红茶

产地:安徽祁门

品质特点:外形条索紧秀、锋苗好、乌黑泛灰光,香气浓郁高长、如蜜糖香、蕴藏兰香,滋味醇厚、回味隽永,汤色红艳,叶底嫩软红亮。

其他:它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,还有“群芳最”的美称,被喻为“红茶皇后”。


第四名:黄山毛峰

所属茶类:绿茶

产地:安徽黄山

品质特点:该茶外形微卷,状似雀舌,绿中泛黄,银毫显露,且带有金黄色鱼叶(俗称黄金片)。入杯冲泡雾气结顶,汤色清碧微黄,叶底黄绿有活力,滋味醇甘,香气如兰,韵味深长。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,芽尖峰芒,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,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。

其他:产于安徽省黄山(徽州)一带,所以又称徽茶。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。每年清明谷雨,选摘良种茶树“黄山种”、“黄山大叶种”等的初展肥壮嫩芽,手工炒制,


第五名:六安瓜片

所属茶类:绿茶

产地:安徽六安

品质特点:在世界所有茶叶中,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,由单片生叶制成。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,且无青草味;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,剔除后,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,香而不涩。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,采摘时取二、三叶,求“壮”不求“嫩”。

其他:在唐代被称为“庐州六安茶”;在明代被称为“六安瓜片”,为上品、极品茶;清为朝廷贡茶。


第六名:洞庭碧湖春

所属茶类:绿茶

产地:江苏苏州

品质特点: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,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“功夫茶”、“新血茶”。高级的碧螺春,茶芽之细嫩0.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-7万个。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,白毫显露,色泽银绿,翠碧诱人,卷曲成螺,产于春季,故名“碧螺春”。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,清香袭人,是中国的名茶。主要工序为杀青、揉捻、搓团显毫、炒青。

其他: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,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“功夫茶”、“新血茶”。


第七名:熟普洱

所属茶类:黑茶

产地:云南澜沧江两岸

品质特点:外形条索粗壮肥大、色泽乌润或褐红,独具陈香,滋味醇厚回甘、甜滑细腻,汤色红浓透亮。

其他:生产历史悠久,据南宋李石《续博物志》记载,早在唐代就有相关贸易。如今,它在日本、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等地有“美容茶”“益寿茶”“窈窕茶”之称。


第八名:都匀毛尖

所属茶类:绿茶

产地:贵族都匀

品质特点: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、披毫,色绿翠。香清高,味鲜浓,叶底嫩绿匀整明亮。产于贵州都匀市,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。味道好,还具有生津解渴、清心明目、提神醒脑、去腻消食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、降脂减肥以及防癌、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。

其他: 1956年,由毛主席亲笔命名,又名“白毛尖”、“细毛尖”、“鱼钩茶”、“雀舌茶”,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。


第九名:恩施玉露

所属茶类:绿茶

产地:湖北恩施

品质特点:恩施玉露外形条索紧圆光滑、纤细挺直如针,色泽苍翠绿润。经沸水冲泡,芽叶复展如生,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,继而沉降杯底,平伏完整,汤色嫩绿明亮,如玉露,香气清爽,滋味醇和。观其外形,赏心悦目;饮其茶汤,沁人心脾。

其他:恩施玉露曾称“玉绿”,因其香鲜爽口,外形条索紧圆光滑,色泽苍翠绿润,毫白如玉,故改名“玉露”。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。自唐时即有“施南方茶”的记载。明代黄一正《事物绀珠》载:“茶类今茶名……崇阳茶、蒲圻茶、圻茶、荆州茶、施州茶、南木茶(出江陵)。

第十名:君山银针

所属茶类:黄茶

产地:湖南岳阳

品质特点:外形芽头肥壮、紧实挺直、芽身金黄、满披银毫(有“金镶玉”之称),香气清纯,滋味甜爽,汤色橙黄明净,叶底嫩黄匀亮。

其他:用玻璃杯冲泡时,可以看到它芽尖朝上、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,随后缓缓降落,竖立于杯底,忽升忽降,最多可达三次,故有“三起三落”之称。